珀色凌瓷

陶瓷开裂预防 · 工艺技术解析

发布于: 2024年12月15日 | 分类: 工艺技术

陶瓷开裂预防技术解析

前言:保护心血,预防开裂

大家好,近期出现了几次作品开裂的情况,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,只上了内釉、没有上外釉。为了保护大家的心血不要在最后一个环节付诸流水,特别向大家介绍这种情况。

重要提醒:单面釉作品存在较高的开裂风险,需要特别注意工艺控制和预防措施。

开裂现象的技术分析

作品烧制过程中,随着温度的变化,作品的不同区域多少存在应力不均匀的情况。所有开裂的本质,均为坯釉体系无法承受这种应力差 —— 除坯体本身存在瑕疵(如气泡、干缩细纹)外,应力失衡,是开裂的最主要原因,而开裂的单面釉(仅内釉)作品,就是属于应力严重不平衡的情况。

陶瓷开裂机理示意图

一、单面釉开裂核心机理

釉料与坯体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,降温阶段内釉会对坯体形成收缩约束,而外坯无釉料缓冲,处于自由收缩状态。这种 "内约束、外自由" 的受力失衡,会使坯体承受不均匀应力;尤其在 573℃石英晶型转变期(坯体体积突变),或采用高温快冷工艺时,应力差会进一步放大,最终导致外坯开裂并蔓延。

技术要点解析:

  • • 釉料与坯体热膨胀系数差异
  • • 内釉收缩约束 vs 外坯自由收缩
  • • 573℃石英晶型转变期的体积突变
  • • 高温快冷工艺的应力放大效应

二、实操建议

2.1 优先避免单面釉操作

从工艺源头减少应力失衡风险,尽可能保证坯体内外均施釉,形成双向受力平衡。这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,能够有效避免因应力不均导致的开裂问题。

双面施釉工艺

2.2 必用单面釉时的工艺控制

若因设计需求只能施单面釉(如仅内釉),需将釉层厚度控制在 0.3-0.5mm(薄涂 1-2 遍),降低釉层对坯体的收缩约束力,同时确保釉层干透后入窑,避免因釉下水分导致二次损伤。

单面釉工艺控制要点:

  • • 釉层厚度:0.3-0.5mm(薄涂1-2遍)
  • • 确保釉层完全干透后入窑
  • • 控制烧制温度曲线,避免急剧降温
  • • 考虑坯体厚度与釉层厚度的比例关系

三、预防措施总结

避免的做法

  • • 厚涂单面釉(超过0.5mm)
  • • 釉层未干透即入窑
  • • 高温快冷工艺
  • • 忽略坯体厚度与釉层比例

推荐的做法

  • • 双面施釉,平衡应力
  • • 薄涂单面釉(0.3-0.5mm)
  • • 确保釉层完全干透
  • • 控制烧制温度曲线

四、质量检测与监控

在烧制过程中,建议定期检查作品状态,特别关注以下关键节点:

  • 入窑前检查:确保釉层均匀、干透,无气泡或裂纹
  • 升温阶段:控制升温速率,避免急剧温度变化
  • 降温阶段:重点关注573℃石英晶型转变期
  • 出窑检查:仔细检查是否有微裂纹或应力集中区域

专业建议:

对于重要的作品或批量生产,建议进行小样测试,验证工艺参数的合理性,确保大规模生产时的质量稳定性。

结语

陶瓷制作是一门精密的工艺,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作品的质量。通过深入理解开裂机理,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,我们能够有效保护创作心血,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完美呈现。希望本文的技术解析能够为您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。